全世界有四种高考制度。
第一种就是像我们中国这样的,一次高考决定,简单、粗暴,直接决定命运。
第二种是像日本、韩国、法国这样的,每年实行一次高考,考完之后学生写大学申请书,大学再进行面试筛选,最后综合录取。
第三种,代表是英美,多次高考,学校面试。
比如英国,高中最后两年安排四次高考,一年两次,学生考的不满意可以补考,学校招生自由度也很大,既要看成绩,又要看学生的面试表现、推荐信、课余参加的社会活动等等,综合评定。美国就更夸张了,SAT可以一年考7次,成绩两年内有效,以成绩最高的一次为基准,学生面试后,录取还是不录取,完全由学校决定。
第四种,代表是加拿大、澳大利亚和德国。这些地方干脆没有高考,完全由学校自主招生,成绩主要看平时,课外活动表现也很重要。
这四种制度有什么区别呢?
第一点:高考的次数。
高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,学生一旦进入学校学习,就开始围绕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运转。于是在那些高考只有一次,并且决定命运的地区,学生们只能通过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,陷入题海战术之中。这些现象普遍的出现在东亚地区。
为了避免这种问题,西方国家则普遍采取多次高考,甚至没有高考的方式。这会是未来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,比如韩国,就已经决定要将高考次数从一年一次,改为一年两次,中间隔15天,以两次中成绩较高的一次为基准,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一次定终身的缺陷。
第二点:大学的自主招生权力。
我国的大学在招生中是没有什么权力的,只能通过冷冰冰的高考分数来录取,但在国外,学校的自主招生环节比高考成绩要重要的多。老师的推荐信,个人的申请书,面试问答,性格特点,个人特长,社会活动,背景人脉,都是考察程序中的一环。
学生,说到底是大学的产品,学生进入职业市场之后的口碑表现直接决定大学的未来声誉,没有谁会比大学自己更懂得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,什么样的学生是自己需要的学生。就像企业招聘一样,你不让考官和应聘者有面试的机会,又怎么能知道这个应聘者到底合不合适呢?
以上两点不同,直接决定了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。
因为高考很重要,容不得有失手,所以只能拼命背书,拼命做题,揣摩出题者的用意,形成僵化式的教学模式。另一边,由于高考没有那么重要,更重要的是社会活动和个人才华,所以学生都将精力放在了课外和专业技能的训练。而这样的学生,无疑是更受企业雇主欢迎的,对市场的适应性要好得多。
既然这样,为什么我国的教育制度依然坚持“一次高考决定命运”的方式呢?
理由主要有两个——
第一是成本。刚刚恢复高考那会,中国有多穷就不用说了,于是必须考虑用成本最低的方式来决定大学的录取。只要一次高考,不用各地奔波去面试,成本自然是最低的了。
第二是公平。在我国这个全部公立学校,缺乏透明度的教育环境里,确保公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减少人际接触,一切数据说话。
这两个理由成立不成立呢?
当然是有道理的。没有什么比公平更重要的了,这也是现行教育制度得到社会拥护的基础,只要公平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,现行的教育制度就会像碉堡一样坚固,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。
那么为什么国外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呢?
关键的区别在于,我国的学校是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,而西方的学校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。
你看西方的大学,要么是私立学校,要么是有校董会的公立学校,独立性很强,都要凭本事在市场上立足。这就跟私营企业一样,应聘者的个人能力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,谁还会胡乱让关系户进来呢?但我国就不同了,全部公有制,校长是上面指定的,KPI只考核论文成果,过两年拍拍屁股走人,没有制衡,没有透明度,你说学校会有什么动力去选择最合适的学生呢?
和国企改革不同,因为跨国公司的进来,国企们只能被迫去进化,否则就要被市场淘汰。但是教育制度呢?这种压力几乎不存在,没有生存的危机,自然就不会有洗心革面的反思,于是三十多年过去了,一切还是岿然不动。
在制度不变,公平性得不到保障的情形下,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呼吁将高考的次数,从一年一次,变为一年两次,甚至多次。这比每年高考3+2、3+X、3+综合+1,……翻来覆去的炒要有意义的多。至于说减少作业,呼吁素质教育什么的,你不让大学有自主招生的权力,说再多也是耍流氓。
最后请容我大声呼吁:请将高考改为一年两次吧!!!一次失手,就得下一年从头再来,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了。